學術橋 >  學術評審 >  專家觀點

高校“指揮棒”何時能夠“去代償”

作者:紀陽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24-01-03 關注學術橋

微信訂閱號

  近20年來,國內高校中存在一個普遍現(xiàn)象,即主張青年教師應專心致力于科研,卻沒有合適的“指揮棒”鼓勵青年教師從事教學。

  比如,一名青年教師希望將新科技進展轉化為教材,由于領域過新、年資過淺、積累時間較短,按照目前標準,很難獲得精品教材的評獎認可。但如果沒有獲獎,其工作就無法與職稱評審掛鉤。青年教師生活壓力大,急于發(fā)展自己,也就很難有動力完成此類有意義、無實效而且比較累的教學工作。

  教育教學的經驗是需要積累的。只有投入大量精力鉆研教學,才能成為好教師。近些年,思政育人、產教合作、教學數(shù)字化等新的教育任務多起來,然而“指揮棒”的設計卻仍以科研為主。于是,當老教師退休,多年教學經驗無人傳承;中年教師的社會活動和事務性工作更多,深耕教學精力十分有限。

  然而,在眼下我們所處的教育變革加速期,如果缺乏有生力量的跟進,許多教育創(chuàng)新只能是曇花一現(xiàn),無法持續(xù)。

  大學的基本職能是育人,但對教師的考核卻以科研為主。一批批教師“卷”科研,整體上是以犧牲教學發(fā)展,“代償”科研發(fā)展。

  代償效應從各方面塑造了教學、科研和產學關系。如果寫論文能使科研成果出得更快,那為什么要“做硬件”呢?如果申請各種基金更高級,為什么要搞產學合作呢……于是,經過5-10年后,原來能“真刀真槍做點東西”的工科院校便逐步從內部“理科化”了。過5-10年,一些偏硬的課程越來越難開設了,當產業(yè)界和高校都認為“卷”科研、搞理論才是高校應然的樣子時,“工科不工”現(xiàn)象也就出現(xiàn)了。

  政策之間的關聯(lián)反應還可能觸發(fā)二次代償。

  比如,干部年輕化是一項看似與教育教學無關的好政策,但也會間接影響教育教學的發(fā)展。當?shù)谝淮未鷥敵掷m(xù)10-20年,大批年輕教師都成長于“重科研、拼論文、搶項目”的環(huán)境中,“教學一般般,殺出科研重圍便是優(yōu)秀人才”的觀念便逐漸成為“常識”。

  在干部年輕化政策加持下,一些科研成績突出者被提拔進入到教學主管領導崗位。由于周邊老師都在“卷”科研,他們難以找到足夠人手對教學做出大幅度改進,有時只能親自上陣干一些并不擅長的事情。

  一般來說,了解教育教學各類工作和各位教師的特點,可能需要1-2年時間;而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把握教育教學規(guī)律則至少需要4-5年時間。缺口越大,教學行政管理和自身科研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就越尖銳。如果處理不好這些關系,就會因無效指揮而引發(fā)更大面積的教學下滑,形成二次代償。

  教學越下滑,就越希望出成績。而如果“指揮棒”總是指向成績,不指向休養(yǎng)生息,各利益相關方為了避免被淘汰,即便齒輪磨損、潤滑失效也要猛踩油門,力爭發(fā)展;或者把問題掩蓋起來,把PPT講好,先獲得資源再說。追求短期目標,不能實事求是與遵循規(guī)律地求發(fā)展,有可能形成三次代償。

  多次代償后,原本領先的教育教學方向也會變得虛弱不堪。

  大學的根本是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教育變革,特別是黨的二十大關于“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建設的政策引導,已經觸發(fā)了一些有益的改變。有些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措施得力,教師積極探討教學已蔚然成風。然而,大多數(shù)高校仍然在迷惘中,聽到別人家的故事好,而不知如何制定自己的“指揮棒”。

  從生態(tài)系統(tǒng)觀的視野看,改革舉措雖然五花八門,但共性是“去代償”。每所高校的資源稟賦和發(fā)展歷程都不一樣,各次代償?shù)陌l(fā)生情況也就各不相同。但只要將制約教學正常發(fā)育的因素去掉,讓教學得到反哺,讓高校、社會、企業(yè)之間的大生態(tài)得以健康發(fā)展,教育教學就能逐步煥發(fā)活力。與之相應的舉措就是改革真正需要的“指揮棒”。

  希望在2024年,我們能朝著這樣的改革方向邁出堅實的步伐。

 ?。ㄗ髡呦当本┼]電大學教授,《中國科學報》記者陳彬采訪整理)

  來源: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375.shtm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轉載,請與我們聯(lián)系。
掃碼關注學術橋
關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