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質量的學術人才評審?”——基于2352名評審專家的循證研究》
首頁 > 資訊匯總
關注我們
學術橋-訂閱號
學術橋-小程序
從優(yōu)青到杰青:優(yōu)秀青年學者成長典型特征
研究人員從學者基本信息、成長經歷信息、個人成就信息三個維度展開分析,重點針對典型學者的相關信息從跨機構合作、跨國/境合作等角度進行統(tǒng)計分析,挖掘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規(guī)律。研究表明:境外經歷有助于青年科技人才能力的提升;高成就...

  原文標題:優(yōu)秀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典型特征分析:以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獲資助者為例

  作者:王佳勻 于璇 汪雪鋒 張宛姝

  本文為學術橋整理,信息有刪減,點擊以下鏈接查看全部內容。

  https://www.nsfc.gov.cn//csc/20345/20348/pdf/2021/202102-290-297.pdf

  把握人才成長規(guī)律成為促進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ǎng)和選拔優(yōu)秀科技人才的關鍵。本文以2012-2016年獲優(yōu)青項目資助并后續(xù)在2018年前獲杰青項目資助的132名學者(以下簡稱“典型學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人員從學者基本信息、成長經歷信息、個人成就信息三個維度展開分析,重點針對典型學者的相關信息從跨機構合作、跨國/境合作等角度進行統(tǒng)計分析,挖掘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規(guī)律。研究表明:境外經歷有助于青年科技人才能力的提升;高成就導師的引領作用更加明顯;不同學科領域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經歷差異顯著,在不同學習階段的院校類型、境外經歷時間長短及境外學習目的地上均有體現(xiàn)。

 

  01

  關于年齡和領域特征分析

  132名典型學者中,男性115人,占比87.12%;女性17人,占比12.88%.獲優(yōu)青項目資助時平均年齡為35.6歲。

 

  02

  關于年齡和領域特征分析

 

 

  研究人員將學者從本科到博士后期間的學習及科研經歷所處的院校、國家/地區(qū)變化視為跨機構、跨國/境合作培養(yǎng)為后續(xù)進行教育背景和境外經歷特征分析做鋪墊。

  典型學者均獲得博士學位,其中就讀博士院校為“985高?!钡娜藬?shù)是境外高校院所的2倍,有在境外高校院所開展博士后科研經歷的學者比例達75.82%。

  典型學者本科畢業(yè)院校以“985高?!睘橹鳎急冗_64.4%;博士階段部分學者進入中國科學院、境外高校院所學習,但仍以“985高?!睘橹鳎徊┦亢箅A段選擇出國/境的人數(shù)超過“985高?!?。

 

  03

  關于境外學習經歷 

  研究人員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典型學者中擁有一年及以上境外教育或科研經歷的比例高達80。3%。

  通過統(tǒng)計分析,從典型學者境外教育或科研經歷的時間長度來看,主要集中在1年(25人)或4年(23人),即青年學者大多會選擇出國學習或參加科研,即使在國內就讀也會選擇參與1年期的出國訪學。對于境外學習/科研經歷的時間長度,有學者認為擁有全職境外經歷比僅擁有兼職境外經歷優(yōu)勢更大。

  從成才時間來看,境外經歷的長短對于青年學者成才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同時全職境外學習經歷或比短期訪學對青年學者科研成長的促進作用更大。全職境外學習經歷可能比短期訪學的促進作用更高。

 

  04

  關于導師身份特征

  院士導師的學生成才時間較短,均值為6.83年,而長江/杰青學者導師和其他導師分別為7.11和7.14年。典型學者成才時間的分析結果表明,一般情況下,導師學術成就的高低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未來學術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的快慢。

 

  05

  結論及建議

  以下結論或者建議,希望能對用人單位有所啟發(fā)。

  (1)典型青年學者本科一般畢業(yè)于“985高校”,大多擁有博士后經歷,其教育/科研背景呈現(xiàn)國內外合作培養(yǎng)的特點。應該鼓勵青年科研人才成長過程中的跨機構、跨國/境合作,鼓勵聯(lián)合培養(yǎng)模式,通過啟發(fā)人才的科研思路和方法、積累科研經驗,助推優(yōu)秀青年人才成長。

  (2)典型學者境外教育/科研經歷長短可明顯影響其后續(xù)成才時間。擁有全職境外經歷對于青年學者快速成長具有明顯的助推作用。建議用人單位大力支持青年人才跨國/境學術交流、參與國際合作,有條件的高校院所可以在境外建立國際化科研平臺。

  (3)導師成就對青年科技人才成才具有重要影響,高成就導師的引領作用更加明顯。建議用人單位加強科研隊伍建設,充分發(fā)揮高成就導師的優(yōu)勢,帶動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青年人才的成長。

  (4)不同學科領域青年學者的成長特征存在顯著差異,在不同教育階段的院校類型、境外經歷時間長短及境外學習/科研目的地上均有所體現(xiàn)。建議用人單位根據學科特點創(chuàng)新科技人才培養(yǎng)模式;建議資助機構把握不同學科領域青年人才成長規(guī)律,明確資助導向、構建分類評審機制,并在項目評審、人才評價中注意差異化管理。

  結束語

  本文研究對象為2012-2016年獲優(yōu)青項目資助,并后續(xù)在2018年前獲杰青項目資助的青年學者,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青年科技人才中的佼佼者,但由于優(yōu)青項目2012年才設立,且優(yōu)青項目獲資助者僅能在結題當年才開始有資格申請杰青項目,因此本文的分析對象相對有限。本文主要通過可視化定量分析方法將典型學者成長過程中的典型特征進行分析和呈現(xiàn),但各特征因素與成長過程間的因果關系仍需進一步量化明確。另外,由于樣本數(shù)據的限制,本文也沒有對后續(xù)未獲杰青項目資助的青年學者開展對比研究。相信隨著未來還將有優(yōu)青項目獲資助者進一步獲得杰青項目支持,筆者在后續(xù)研究中會繼續(xù)完善樣本數(shù)據,同時加強對具有不同成長經歷青年學者的對比分析,以便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典型特征進行更深入全面的挖掘。

  原文下載鏈接:

  https://www.nsfc.gov.cn//csc/20345/20348/pdf/2021/202102-290-297.pdf

延伸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轉載,請與我們聯(lián)系。
掃碼關注學術橋
關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