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質(zhì)量的學術人才評審?”——基于2352名評審專家的循證研究》
首頁 > 資訊匯總
關注我們
學術橋-訂閱號
學術橋-小程序
高校教授坦言:“997”的學術圈太卷了!

  當前,隨著國內(nèi)博士生的不斷擴招,以及海歸人才的大量回流,導致科研學術圈普遍存在著過度內(nèi)卷的問題。

  其實不光是在國內(nèi)存在這樣的問題,在國外學術圈同樣面臨著競爭激烈的情況。早在2022年Nature的一項全球研究生調(diào)查中,有將近一半受訪者表示,目前所學課程與自己未來就業(yè)有著重大的脫節(jié)。學生所面臨的現(xiàn)狀是:只有極少數(shù)的博士畢業(yè)生最終能獲得教授職位。正是因為激烈的工作前景,導致超過一半的受訪者,不愿意繼續(xù)在學術界工作。

  此前,Nature的World View欄目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Natalia Ingebretsen Kucirkova向人們介紹了自己在英國為了科研,常年保持每天12小時的工作狀態(tài)。目前Natalia是挪威斯塔萬格大學兒童早期教育和發(fā)展專業(yè)的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個性化、教育技術和故事。

  35歲當教授,疾病和壓力如影隨形

  在Natalia18歲時,她帶著一個小小的行李箱和巨大的希望,離開了自己的祖國斯洛伐克,前往英國留學。在踏上行程時,她從未想過自己會在35歲之前成為一名教授。

  35歲當教授,堪稱拔尖!Natalia說這都是靠著自己艱苦以及漫長的堅持。在那段時間里,她把工作放在了第一位,甚至常常以犧牲自己的健康和社交生活為代價。

  Natalia每天狂熱地工作,以獲得博士和博士后的相應資助。在高水平大學,對獎學金和職位的激烈競爭,為了能夠從同齡人中脫穎而出,她把自己的工作時間延長了一倍。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小時,一次連續(xù)工作幾個月是常態(tài)。

  Natalia每天瘋狂地工作,她最初以為自己這樣只是個例。當她讀到一篇文章,其中采訪了5位成功的女性心理學研究者時,才意識到這就是一流學者的基本標準。Natalia非常欽佩這幾位受訪者對工作的熱情,但現(xiàn)在她意識到,在這些熱情的背后,是在為自己研究領域過度操勞的文化而開脫?,F(xiàn)在,她要和其他像自己一樣的人——女性、移民、非英語母語人士站出來說話,這些人面臨的壓力是更大的。

  這幾年來,她做出了更大的犧牲,因為臨時博士后和講師合同上面要求她發(fā)表更多的論文,才能夠保證自己第二年的薪資水平。如果少發(fā)表一篇論文,可能會使其失去獲得來年工資所需的補助金。曾經(jīng)她的一位導師告訴她,學術界的通行證就是論文,所以Natalia利用每一個空閑時間寫作,最終導致她患上了永久性腕管綜合征。醫(yī)生告訴她,現(xiàn)在這樣的情況要經(jīng)常冰敷才可以緩解。于是,Natalia就總是手腕帶著冰敷夾板來打字。

  由于Natalia的母語不是英語,所以她不得不為每篇論文投入更多的時間,常常害怕自己使用錯誤的單詞而被別人誤解。這無疑增加了她的壓力,并轉化為經(jīng)常性的劇烈頭痛和渾身疲勞,甚至目前Natalia還在經(jīng)歷著。

  巨大的壓力使得其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甚至開始自我懷疑,害怕說“不”,對額外的工作只敢說“是”。周而復始,壓力越來越大。談到自己的個人生活,因為隨著壓力的不斷增多,使得其減少了很多和朋友相處的時間,當然也包括睡眠時間——甚至經(jīng)常在車站睡過頭,去醫(yī)院檢查發(fā)現(xiàn)又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

  “我當時的男朋友埋怨我,感覺我已經(jīng)嫁給了電腦。當他看到我在海灘上打字時,他決定縮短了和我的假期?!盢atalia說。

  可以努力工作,但沒必要拼命

  Frontiers雜志的研究表明,年輕研究人員的職業(yè)倦怠風險更高,以及來自邊緣群體的女性學者,她們往往承受著更大的壓力。

  Natalia通過自己早年的努力和運氣,在職業(yè)生涯早期就獲得了一個永久的工作職位。但隨著職業(yè)升遷,隨之而來的工作量卻越來越重。需要她去做輔導、寫文章、撥款審查、部門職責、委員會成員資格,以及向專業(yè)協(xié)會自愿貢獻時間和專業(yè)知識。犯錯誤的代價也更高,如果因為低績效拖延了一大筆撥款,那可能會危及好幾個人的工資。

  不過現(xiàn)在,Natalia的生存焦慮已經(jīng)減輕了很多。她搬到了挪威,并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挪威是一個比英國更能平衡工作與生活的國家,這對她的身心健康都有了很多的幫助,在挪威的時光里,她撿起了自己兒時的愛好:寫詩。Natalia目前已經(jīng)學會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日程表,給自己留出寫作時間,不會再因為自己不在辦公室而沒有回復別人感到內(nèi)疚。

  “我早期職業(yè)生涯的極端工作量對我來說是不健康的,對其他人來說也是不健康的,我認為我有責任推廣那些與極端工作時間無關的學術成就定義?!盢atalia說。

  目前Natalia正在積極分享自己在大學時期的經(jīng)驗,并且分享自己失敗的地方,幫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走向正軌,而不是過度消耗自己的身體。其實,追求科學本身就是一種狂熱,但是也要知道,知識是沒有天花板的。

  科研人員在不斷努力發(fā)現(xiàn)知識的歷程中,可能會消耗全部精力甚至犧牲自己的生活和身體,對工作充滿熱情,并不等同于讓自己的生活處在過度工作時間中,尤其不應該給女性施加額外的壓力。

延伸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wǎng)站觀點或證實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轉載,請與我們聯(lián)系。
掃碼關注學術橋
關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