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
首頁 > 學者風采
關注我們
學術橋-訂閱號
學術橋-小程序
985高校院長:國家應大量增加青年項目和面上項目;不為解決就業(yè)擴招博士生

  近日,金磚國家治國理政研討會暨人文交流論壇于2023年3月30-31日在江蘇省揚州市隆重舉行。

  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院長張中祥教授以“經濟發(fā)展、“四鏈”融合與創(chuàng)新”為題在培育全球發(fā)展動能,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轉型單元做了主題發(fā)言。

  張中祥演講中,談到改變科研體制和激勵的相關建議,包括不能再把投入作為KPI評價指標、增加基礎研究投入以及不要再為解決就業(yè)盲目擴招博士生等內容,值得我們參考。

  張中祥指出,中國要在原始創(chuàng)新和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需要科研體制和激勵機制的改變。

  不能再把投入作為KPI評價指標。把科研投入作為評估指標是中國大學與科研評估的特色。一些領導的指導思想,過于強調大兵團作戰(zhàn),搞彎道超車,結果最后都是搞了整裝集成,像數(shù)學、社會科學都搞成幾千萬的項目。但科研體制和激勵機制不改變,不利于充分調動和發(fā)揮科研人員的創(chuàng)新和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的積極性,科研人員很難專心做學術、做關鍵技術,更別提得到突破。張中祥指出,制度激勵沒搞對,投的錢就打水漂了,起不到真正的效果。

  國家不僅僅是要大力投入科研資金,尤其時基礎研究的資金,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利用這些科研資金。張中祥建議,國家大量增加自由探索的青年項目和面上項目,砍掉重大項目,維持少量重點項目,就是有效利用科研資金的途徑。

  張中祥認為,通過興趣申報的青年和面上項目,是最有可能百花齊放、遍地開花的,更是最有可能出現(xiàn)原創(chuàng)成果的。同時,這些項目也是鍛煉、培養(yǎng)、提高學者科研素質和學術水平的有效途徑。

  面對國外對高精尖技術的不斷的關卡,面臨的卡脖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越來越緊迫,國內教育界、科技界比以前更需要自由獨立探索的空間,更需要開放競爭,這樣才能夠大膽設想,大膽創(chuàng)新,大膽試錯。如果沒有這樣的空間,還一直唯唯諾諾,很難想象這種被動的局面會改變。張中祥建議,不要再為解決就業(yè)盲目擴招博士生了,不僅嚴重影響了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也進一步強化惡化內卷程度,再加上不合理的考評機制,為生存計博士生和年輕學者很難安下心了做需要長年坐冷板凳才有可能出的真正的科研成果。從事基礎研究,隊伍不需要大,而是在精,精簡地方上重復設立的研究基礎共性重復問題的機構。在精簡優(yōu)化隊伍的基礎上,改變不適合基礎研究人員的績效考核體系,大幅提高基本工資,完善考評機制,讓研究者 “不需要為五斗米折腰”,專心致志攻堅克難。

  最后,張中祥強調,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中國在基礎研究領域儲備不足、缺乏動力,面臨后面與美國科技差距變大會影響今后中國高質量發(fā)展的不利因素。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更加開放,與發(fā)達國家在科技、教育、人才方面保持更加密切的交流與互動,及時獲得并充分利用發(fā)達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的紅利。顛覆性的技術已來,涌現(xiàn)的強度和速度都可能加快,防堵都不是可取的,不僅成本高,而且對發(fā)展影響巨大。中國和金磚國家都要深刻認識這些顛覆性技術對我們的教育體系、科研創(chuàng)新、工作、社會交往和治理帶來的深刻影響,不要懼怕他們,而是適應和更好利用他們,在自由開放環(huán)境和正確激勵政策下,造福中國和金磚國家、也普惠世界的原創(chuàng)成果、顛覆性的技術在中國和金磚國家將會不斷涌現(xiàn)出來。

延伸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wǎng)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轉載,請與我們聯(lián)系。
掃碼關注學術橋
關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