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4日,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宣布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獲得本年度的巴克利獎(2024 Oliver E. Buckley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Prize),這是該獎自1953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fā)給中國籍物理學家。
巴克利獎被公認為是國際凝聚態(tài)物理領域的最高獎,旨在表彰在凝聚態(tài)物理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薛其坤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Ashvin Vishwanath共同憑借“對具有拓撲能帶結構的材料的集體電子性質的開創(chuàng)性理論和實驗研究”獲獎。
巴克利獎的授予,是國際物理學界對薛其坤和他所率領的研究團隊多年來在拓撲絕緣體及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相關領域持續(xù)深耕、銳意創(chuàng)新,并取得不凡成果的進一步高度認可。
2009年起,薛其坤聯合來自清華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多個研究組,組成攻關團隊,一起從拓撲絕緣體研究方向嘗試攀登這座科學高峰。2012年底,在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難關后,薛其坤和團隊終于成功地在實驗上觀測到了量子反?;魻栃蔀椤笆澜缡状巍?!該成果于2013年3月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發(fā)表,審稿人予以高度評價,稱之為“凝聚態(tài)物理界一項里程碑式的工作”。這一中國科學家在實驗上獨立觀測到的重要物理現象,被視為全球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科學發(fā)現,是世界物理學界最為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為后續(xù)國際凝聚態(tài)物理研究引領了新的方向。
人物簡介
薛其坤,男,漢族,1962年12月生,山東蒙陰人,1984年9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理學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際著名實驗物理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分子束外延、拓撲絕緣量子態(tài)和高溫超導電性等。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獲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陳嘉庚科學獎、求是杰出科學家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首屆)全國創(chuàng)新爭先獎章、菲列茲·倫敦紀念獎、北京市突出貢獻中關村獎和復旦-中植科學獎等獎勵與榮譽。2005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7年起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目前為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是國際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Nano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和 AIP Advances等的編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副主編和Surface Review & Letters主編。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山東大學光學系激光專業(yè)本科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在曲阜師范大學物理系任教;
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tài)物理專業(yè)研究生學習,獲理學碩士學位;
1990年9月至1994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tài)物理專業(yè)研究生學習,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2年至1999年先后在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物理系學習和工作;
1999年8月至2007年7月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1999年9月至2005年9月任中國科學院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5年5月到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歷任物理系副主任、理學院院長、物理系主任;
2011年至2016年任清華大學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科研院院長;
2013年5月至2020年11月任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2017年12月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
2020年11月,任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